欢迎访问国家级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部门活动 - 正文

关爱老兵 重温历史 开发区志愿者在行动

作者:付敏杰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16-04-20阅读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65周年。我们在享受着和平幸福生活的同时,也从未忘却历史和那群被时光染白双鬓的老兵。“九·三”之际,库尔勒开发区文明办和志愿者一行十余人带着米、面、油等慰问品,在新苑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前往退伍老兵家中,聆听老人讲述峥嵘岁月的故事,重温民族记忆。

刘联树,男, 1933年出生,四川洪雅县人,抗美援朝战争退伍老兵,今年已82岁高龄,住在开发区辰兴生活家小区。志愿者一行刚到,老人已站在楼下迎接大家,笑声爽朗。跟印象中经历战争而幸存下来的老兵不太一样,老人个子不高,身体硬朗,思维清晰。老人家住四楼,跟老伴一起生活,还有个12岁的外孙。志愿者们围绕着老人,争先问候身体、生活状况,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帮助。大家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情,听老人讲述战场上的故事,将思绪拉到1950年。

九死一生战沙场

“我1950年当兵,当年16岁,51年7月到达朝鲜。去的时候,条件相当艰苦,步行过鸭绿江,走了一个晚上……”,老人回忆道,从丹东市到朝鲜的新义州,都是晚上行进,白天休息,从不打扰当地百姓,都是在靠山的地方露营。所谓的露营就是挖个沟,铺上随身带的雨布休息。上战场的时候,五次战役刚打完,下来的部队整编、补充兵源。

“1951年,我正式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64师179535团后勤卫生队,主要送炮弹和粮食。战场上吃的很艰苦,平时吃米花、压缩饼干,冬天吃冰块。”老人的记忆力惊人,清晰地记得当时战友的名字。“1951年6月10日晚上,跟指导员攻上山,指导员是山西人,叫王志平。敌人的炮弹来了,指导员负伤,我背着药箱、救急包给他当场包扎。送走指导员我继续上山。敌人的火力很强,只有一个地方能攻上去,团长亲自带队上去,不管牺牲多少人都要冲,最终打退了敌人。”当时天已凉,不适合继续进攻,战士们守在阵地。第二天一早侦察机在头顶轰炸,有八架左右,炸弹又来了。战士们在山上来回跑,躲避炸弹,敌人开始反攻了。老人说,当时中国军队牺牲很多人,横尸遍野,场景跟电影《英雄儿女》里一样。这场战役打得相当艰苦,持续了一个多礼拜。当时还看到了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牺牲时的巨大火光。

1952年2月,老人身负重伤,被送回祖国,在东北陆军医院接受治疗。后来停战,部队撤回了祖国,留了一部分在朝鲜支援建设。

峥嵘岁月痛失亲人

老人的亲哥哥名叫刘联刚,编在535团8连,但在战争中光荣牺牲,永远留在了朝鲜。老人说,哥哥当时所在的一个排,夜间作战遇到敌人布在树枝上的手榴弹,没回来几个人。正值寒冬,哥哥的棉裤被树枝挂住了,第二天被战友发现,用绳子拴住脚拉下来,相当壮烈。哥哥曾交代若牺牲不要通知家人。

老人眼里泛起了泪花,聆听的志愿者无不动容。老人拿出了哥哥的亲笔遗书、牺牲证明和自己的复员证。遗书上“保护和平,完成任务,争当英雄,回到祖国再见吧!”那一句刺痛了现场每个人的双眼。岁月无情啊,写在帆布上的遗书字迹已不清晰,牺牲证明也泛了黄。岁月有情啊,牺牲证明上的章印还鲜红如新,仿佛烈士鲜血一般!

转业坎坷建设边疆

老人从战场回国后转业为化学兵,当过讲解员。复员后生活坎坷,起起伏伏,做过煤矿工人,考过峨眉电影制片厂。辗转祖国多地,后在兰州搭上前往新疆的火车,从此扎根边疆。在阿勒泰跟苏联专家一起修地下电站,在克拉玛依搞建筑,帮工五团修阿克苏飞机场、库尔勒机场,直至1991年退休。老人的儿子如今在乌鲁木齐的研究院工作。

志愿者们无不为老人惊人的记忆力折服,无不为战场杀敌、保卫祖国的英雄事迹感染,无不为坎坷一生、生活起伏所动容。

拜别了刘联树老人,我们认识了另外一位英雄老兵,75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军退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