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家级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跟着习近平做合格党员:学习 该有这三境界

作者:转载文章来源:中国政府网 发布日期:2016-08-16阅读数:

   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行了第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学得更加深入、领会得更加透彻、贯彻得更加自觉”。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开局学习的“第一篇”,就以实际行动带头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带头树立学习型党组织的形象。

   习近平曾说过学习应该有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愿学:坚持静心读书 志存高远

   “经常听有的同志说自己想学习,但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听上去好像有些道理,但这绝不是放松学习的理由。”习近平曾强调,学习需要沉下心来,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坚持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972年,插队回京探亲时的习近平

   1969年,不到16岁的习近平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的一个小村子插队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插队期间,尽管学业中断了,但他对知识的渴望始终如一,读书自学不辍。

   下乡来梁家河时,他随身带了沉甸甸的一箱书。白天干活,劳动间歇时在看书,放羊时也在黄土高坡上看书……到了晚上就在煤油灯下苦读到深夜。在村民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边吃饭边看“砖头一样厚的书”。

   “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年轻的习近平。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这是习近平坚持读书和学习的初衷所在。

2014年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

   40余年后,已是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承担我这样的工作,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时间。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真学:拜群众为师 下真功夫

   2012年,习近平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中提到,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拜群众为师,向群众问计,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增长智慧,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1983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临时在大街上摆桌子听取民众意见。

   在河北正定县曾经有这么一位领导在工作中主动请教下级,主动向群众学习,他就是习近平。

   “我是来学习的,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和指教。”1982年,习近平到正定县任县委副书记,虽然公务繁多,担子很重,但习近平不抱怨、不畏惧。遇到工作或生活中的难题时,他总是虚心地请教他人,不管遇到的是张三还是李四,亮出的头一句话就是这句诚恳的“口头禅”。而被请教过的人,刚开始时都露出惊愕的表情。因为那时的习近平可算是年轻有为、有胆有识。论理论知识水平,习近平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在来正定之前,在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