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重要论述,开发区公安分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采取多项工作举措,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助力开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服务优先,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开发区公安分局紧扣“互联网+公安服务”新方式,大力推行“优化身份证业务办理”、“户籍业务网上办理”、“优化印章管理网上服务”等户政服务模式改革。一是推行居民身份证首次申领“全城通办”。辖区4个身份证受理点,全部开通首次申领身份证“全城通办”业务,公布办事电话,开展业务咨询预约服务。二是提升“户籍业务网上办理”服务新体验。依托“新疆公安微警务”“平安巴州微警务”小程序,实现户政、流动人口、临时身份证明开具等59项业务统一标准、统一规范,采取“互联网受理+邮寄送达”的方式,让群众足不出户网上办理户籍业务。今年以来,办理网上户籍业务565笔,网上业务办理率达34%。三是简化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审批、优化企业印章管理网上服务。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对易制毒、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实行“网上申请、网上审批、网上办结”的“一次都不跑”的办理模式,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审批当场办结;二、三类易制毒危险化学品审批缩短至1工作日;新办企业印章刻制时间压缩至2个小时内办结。
二、细节到位,打造专业舒适服务窗口。一是责任到位,“规范制度”促落实。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不让群众多跑冤枉路。在窗口显眼处放置信息公示牌、服务评价二维码,服务大厅设置意见箱。坚持把群众疑惑解决在“窗口之前”,把问题解决在“现场之时”,屡屡得到企业和群众的点赞认可。今年来查找整改群众办证难点3项,采纳建议15余条。二是细节到位,“贴心服务”优质量。将业务办证大厅划分为“引导咨询、自助填表、自助服务、休息等候、窗口受理”5个区域,配备饮水机、充电设备、Wi-Fi、急救药箱、雨伞及老花镜等物品。根据群众个性化办证需求,为病、残、孕等行动不便、情况特殊办证群体提供、预约、延时、送证上门服务300余人次,主动将户籍窗口延伸到群众家中,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需求先行,打造便捷惠企服务措施。一是科学精细划分,确保工作形成合力。按照45名警力入驻规上企业、105名警力入驻一般企业,在做好包联工作的同时转换身份,变身为“营商专员”,“每月至少到包联企业开展工作2次、每周至少到包联企业开展安全检查1次、每月至少对企业保卫人员开展业务培训1次,压实企业主体、所领导包联、民警入驻“三级”责任,确保“一企一警”活动形成合力。二是搭建服务企业一套流程,形成“服务企业”工作闭环。结合辖区企业务工人员多、流动性大的特点,推行安全防范培训、隐患排查整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预约服务、法律宣传、警务咨询、救助帮扶等一站式管理服务,保障企业平安经营。2023年以来,为企业及其员工提供法律法规咨询扶助85次,通过主动了解企业诉求帮助开展户籍、交管、出入境等业务预约办理158件、网上办理92件、上门办理25件、集中办理87件。三是加强沟通交流,定期召开“警企会议”。今年,分局召开警企恳谈会12次,邀请辖区120家次规上企业及中小企业代表召开警企恳谈会。通报分局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开展情况,聆听企业困难诉求、征求企业意见建议,商议如何进一步加强警企协作、提升服务质量,累计收集意见建议75条,为警企联动工作全面、深入、有效推进奠定群众基础。
四、法治保障,打造有温度的执法服务。一是勤用“首违不罚、从轻处罚”。对企业一般性违法行为、轻微交通类违法行为,坚持教育与处罚并重原则,采取说服教育、劝导示范等非强制性执法和人性化执法手段,教育引导企业、公民自觉守法、自我纠错。二是善用行政调解,落实执法公开。对案情简单、主观恶性不强、情节较轻的治安案件,坚持调解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本月现场调解6起、治安调解1起、当场处罚1起。依托“巴州公安微警务执法公开”平台,依法公开行政处罚决定及刑事案件办理进程,保障群众知情权监督权。本月依法公开行政处罚决定5起,刑事案件办理进程1起。三是强化权益保障,强化普法宣传。对案件办理过程中当事人需要法律援助的积极帮扶申请法律救助,同时依法保障案件当事人救济权,本月依法保障当事人救济权力4起。结合“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本月深入辖区企业开展普法宣传19场次,教育企业员工2000余人。